心经
诵读
《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大唐三藏 玄奘法师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bō)若(rě)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sà)埵(duǒ),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ā)耨(nòu)多(duō)罗(luó)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hē)。
谈谈佛教
小的时候,我家旁边就是一座寺庙,小时候有事没事就喜欢跑到寺庙去“讨厌”。拿土地公公糖的人肯定有我一个。
小的时候,经常看到虔诚的人跪坐在蒲团上,发愿“观音菩萨,保佑……”,我有时也会跪在蒲团上给菩萨作揖。
长大以后,我几乎没有拜过菩萨,但是三清,吕祖遇到了还是会拜拜。
拜菩萨真的有用吗?其实有用,在我现在的认知看来,诚心发愿是有可能改变现实的。但是改变现实的并不是菩萨之力,而是个人的愿力。什么是愿力呢?就是一直坚信某事,某事发生的机率就会变大。
详解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bō)若(rě)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指的是观音菩萨。
“般若波罗蜜多”是梵文Prajñāpāramitā的音译,般若指智慧,波罗蜜多是到彼岸的意思,合起来就是“智慧的到彼岸”,也就是通过智慧到达解脱的彼岸。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色蕴,外在物质,客观存在,比如桌子,人,天空等等。 受蕴就是我们对色蕴的感觉,比如看到的,摸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 想蕴就是我们的想法,行蕴就是我们按照我们的想法而采取行动。 识蕴就是我们的认识,比如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小草是绿色的?什么是相对论?等等。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五蕴中除了色蕴是客观的,其它都是主观的。
“苦厄”就是人生的八苦,无论何人都躲不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五取蕴苦?因为“五蕴”产生的烦恼。比如,用手感悟开水的温度,把自己烫伤了,感觉到的痛苦。
所以这句的意思就是,观音菩萨在通过智慧到达解脱的时候,发现一切的本质都是空。当我们领悟到了这个本质,那么我们就能度过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句话是心经的核心。
“舍利子”,舍利佛,佛祖智慧最高的弟子。
“色不异空”,色指的是色蕴,宇宙中客观存在的一切。空就是空,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什么都没有。
普通人(非修行者)怎样才能感觉到空的状态呢?很难也很难简单,当我们熟睡时(没有做梦),我们对时间和空间是无感的,这就是空,但是这不是真正的空,真正的空是我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且能处于类似于熟睡中无“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的状态。通过冥想,打坐等修行可以办到。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我说下我个人的看法。此刻,我右手旁边有一个保温杯,白色的,暖暖的。这是客观存在,即为“色”。我闭上眼睛,放空心神,不去看,不去触碰我的杯子,即无“受蕴”,那我可以认为杯子是不存在的。杯子存在吗?存在,它就在那里。但是又不存在,我只要不去感知它的存在。(相由心生)杯子是白色的吗?是的,我睁眼一看,它确实是白色的,但是又不是,我可以先不去感知它,然后我想像它是黑色的,所以它就是黑色的。那白色的杯子和黑色的杯子是一个东西吗?是也不是,白色是客观存在,但是最终是我的“受想行识”四蕴决定杯子是否存在以及颜色,所以对于我来说我的“受想行识”四蕴才是真实存在的。
如果不是一个保温杯呢?而是一座金山呢?我面前没有金山,但是我想像面前有一座金山,所以金山就是真实存在的,至少对于我来说。但是这座金山的本质是空,同时空也能变换为眼前这座金山。
通过物理学的理解,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 E = mc^{2} $$
- E:能量(Energy)
- m:物体的静止质量(Mass)
- c:真空中的光速(常量) 方程意义:任何具有质量的物体都蕴含着与其质量等价的巨大能量,且能量与质量的转换比例由光速平方决定。 所以,空并不是真的的空,而是能量。能量不具备实体。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和前面“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意思差不多,我的理解是重要的事情重复多遍。
在说点题外话,所以“吸引力法则”可能真实存在,就是你坚信什么,就会发生什么,精神可能会影响客观世间。像菩萨许愿也是一个道理。
所以这句话就承接了首句,舍利子啊,世间万物的本质都是空,但是空也可以变成世间万物。五蕴本质都是空。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sà)埵(duǒ),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诸法指法相,法相也可以指一切现象的存在形态,即诸法的相状,包括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这些涉及到佛教的专业术语,“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以及“智与得”。这句话是对一切存在的物质和佛法(法)进行否定。
“菩提萨(sà)埵(duǒ)”就是菩萨。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句话三藏法师的译文非常有意思。何为颠倒?何为梦想?
首先说下“梦想”,这个梦想,不是我们常说的梦想,我想什么?就是那种我想成为科学家,我想成为医生,我要赚很多钱。这里的梦想,应该分开解释。梦?镜花水月梦一场,梦就是虚妄的,不真实。想?就是五蕴中的想蕴。
“颠倒”呢?弄混了本质就是颠倒,色本性空,而不是“色”就是本质。世人常以为眼见为实,这本就是颠倒梦想。
“涅槃”?解脱的最终状态。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舍利子啊,世界上的一切物质,一切法本质都是空,所以,它们不会产生,也不会走向灭亡,不会变质,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所以啊,本来一切皆空,我们所感所想都是不能存在的。 你看啊,诸位菩萨正因为明白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智慧,所以才没有了挂念阻碍,才没有了惧怕的念头,摆脱了虚假的认知,最终获得了解脱。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ā)耨(nòu)多(duō)罗(luó)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指的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段的佛。过去佛如燃灯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则为弥勒佛。
“阿(ā)耨(nòu)多(duō)罗(luó)三藐三菩提”:
- 阿耨多罗(anuttarā):无上的、无可超越的
- 三藐(samyak):完全正确的
- 三(saṃ):完整的、圆满的
- 菩提(bodhi):觉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世诸佛正因为参悟了这个道理,才获得了圆满的无上正等正觉(佛陀的觉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所以啊,“般若波罗蜜多”咒语,具有超凡力量,是能破除无明的光明真言,是无可超越的终极真理。能够去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hē)。
那“般若波罗蜜多”咒语是什么?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h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