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经济学_常用金融指标

目录

参考资料:https://data.eastmoney.com/cjsj/cpi.html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经济指标,要做到非常熟悉,这是看懂经济新闻的基础。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指标说明:消费物价指数,英文缩写为CPI,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消费者物价指数决定着消费者花费多少来购买商品和服务,左右着商业经营的成本。而且,消费者物价指数影响制定政府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

运用: – 观察通货膨胀:CPI直接反映居民生活成本变化。如果CPI持续上升,表示通胀压力增大;反之,则面临通缩风险。影响政府和央行的货币政策,比如加息或降息。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指标说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是反映全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运用: – 观察生产领域通胀:PPI 反映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变动趋势。如果 PPI 持续上升,表明生产领域的成本压力增大,可能传导至消费端(CPI);反之,则可能预示通缩风险。 – 预测CPI变化:PPI 是 CPI 的先行指标。工业品价格上涨通常会通过供应链传导至消费品价格,因此 PPI 的变动可以为 CPI 的未来走势提供预警。 – 企业成本管理:企业通过 PPI 分析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价格变动,调整采购、生产和定价策略。例如,PPI 上升时,企业可能提前囤积原材料或调整产品价格。

采购经理人指数(PMI)

数据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网站

指标说明:衡量制造业在生产、新订单、商品价格、存货、雇员、订单交货、新出口订单和进口等八个方面状况的指数。是经济先行指标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附属指标,具有其高度的时效性。目前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建立了PMI体系,有关机构已开始建立全球指数和欧元区指数,PMI指数及其商业报告已成为世界经济运行活动的重要评价指标和世界经济变化的晴雨表

运用: – 判断经济景气度: - 制造业PMI:反映制造业的生产、新订单、库存、就业等状况。 * PMI > 50:经济处于扩张区间,表明制造业活动活跃。 * PMI < 50:经济处于收缩区间,可能预示经济下行风险。 - 服务业PMI:反映服务业的商业活动、新订单和就业情况,是观察消费和服务业健康的重要指标。

– 预测经济趋势: - 先行性:PMI通常在官方经济数据(如GDP)发布前公布,可作为经济走势的早期信号。 - 例如:PMI连续数月下降可能预示经济放缓,而持续上升则可能预示复苏。

– 指导投资决策: - 股票市场: * PMI上升时,制造业和周期性行业(如原材料、工业)股票可能受益。 * PMI下降时,防御性行业(如公用事业、消费必需品)可能更具吸引力。 - 债券市场:PMI强劲可能引发市场对加息的预期,导致债券价格下跌。 - 外汇市场:PMI数据强劲可能提振本国货币汇率,反映经济基本面良好。

– 企业战略调整: - 生产计划:企业根据PMI中的新订单和库存数据调整生产节奏,避免产能过剩或短缺。 - 供应链管理:PMI中的供应商交货时间指标可帮助企业预判供应链压力,提前调整采购策略。 – 政策制定参考: - 货币政策: * 央行可能根据 PMI 数据调整利率或量化宽松政策。例如,PMI 持续低迷时可能推出刺激措施。 - 财政政策: * 政府可能通过减税或增加基建投资来应对 PMI 反映的经济疲软。

货币供应量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指标说明:是指一国在某一时期内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世界各国中央银行货币估计口径不完全一致,但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一致的,即流动性大小。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机制,也称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机制,它是指中央银行为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其他宏观金融变数而掌握的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并通过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然后再通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达到其政策目标和各种重任的完整体系。

运用: – 经济监测工具: - M0变化:反映现金流动性变化,可用于观察节假日消费或突发事件影响 * 例如:春节前M0通常大幅增加,反映现金需求激增 - M1增速:反映即期购买力,是经济活跃度的晴雨表 * M1增速加快可能预示经济回暖 * M1增速放缓可能预示消费需求减弱 - M2增速:反映整体货币供应,与GDP增速比较可判断货币环境松紧 * M2增速高于GDP增速:可能存在货币超发 * M2增速低于GDP增速:可能面临通缩压力

– 货币政策调控: - 宽松政策: * 增加M2供应:通过降准、MLF等工具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 典型案例: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央行量化宽松 - 紧缩政策: * 控制M2增速:通过提高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回收流动性 * 典型案例:2017年中国金融去杠杆

– 投资决策参考: - 股票市场: * M1-M2剪刀差扩大(M1增速>M2):股市通常表现较好 * M1-M2剪刀差缩小(M1增速<M2):股市可能承压 - 债券市场: * M2增速加快可能压低市场利率,利好债券价格 * M2增速放缓可能推高利率,利空债券 - 房地产市场: * M2持续高增长往往伴随房价上涨压力 * M2增速骤降可能导致房地产资金链紧张

– 通胀预测: - 货币数量论:MV=PY * 当货币流通速度(V)稳定时,M2增速与名义GDP(PY)高度相关 * M2增速持续高于经济增速可能引发通胀 - 历史经验:中国2009-2011年M2年均增速超20%,导致后续通胀压力

– 国际比较: - 美元化程度高的经济体需特别关注M2中外币存款变化 - 对比中美欧M2统计口径差异(中国M2包含住房公积金等特色项目)

存款准备金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指标说明: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举一个例子, 银行A吸收存款100万元,当前存款准备金率为10%。银行A需要将10万存入央行作为准备金,不能用于放贷。剩下90万可以用于放贷。 如果银行A将这90万贷给企业B,企业B又将这90万存入银行C。银行C同样需要像央行存入10%即9万作为准备金,剩下81万可以用于放贷。 这一过程将会持续,最终理论上整个银行系统的存款总额为: 100万 + 90万 + 81万 + ⋯ = 100万 / 10% = 1000万 即初始的100万元存款,通过准备金率的调控,最多可衍生出 1000万元 的货币供应量

运用: – 调控货币乘数: - 提高准备金率(如20%): * 银行A只能贷出80万元,货币乘数减小 * 市场流动性降低,有助于抑制通胀 - 降低准备金率(如5%): * 银行A可贷出95万元,货币乘数增大 * 市场流动性增加,有利于刺激经济

– 现实意义: - 央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间接控制银行体系的信贷规模,从而影响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例如: * 经济过热时:提高准备金率,减少信贷,抑制通胀 * 经济低迷时:降低准备金率,增加信贷,刺激投资和消费 - 政策传导机制: * 影响银行可贷资金规模 → 改变市场利率水平 → 调节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成本 → 最终影响总需求和物价水平

利率调整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指标说明: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按年计算则称为年利率。其计算公式是:利息率= 利息量 ÷ 本金÷时间×100%

运用: – 货币政策工具: - 加息(提高利率): * 抑制通胀:提高借贷成本,减少消费和投资需求 * 吸引外资:提高本币资产收益率,可能导致本币升值 - 降息(降低利率): * 刺激经济:降低企业和个人融资成本,促进投资和消费 * 减轻债务负担:降低存量贷款还款压力

– 对经济部门影响: - 企业: * 利率上升增加融资成本,可能减少扩张和招聘 * 利率下降降低资金成本,有利企业投资扩产 - 个人: * 房贷/车贷等长期贷款对利率敏感 * 存款利率变化影响储蓄意愿 - 金融机构: * 利差(存贷利率差)影响银行盈利能力 * 利率变动影响金融产品定价和市场需求

– 市场传导机制: - 债券市场:利率与债券价格呈反向关系 - 股票市场:利率上升可能压制估值,特别是高成长股 - 房地产市场:利率是影响购房需求的关键因素 - 外汇市场:利率差异是汇率变动的重要驱动因素

– 政策协调性: - 需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 - 考虑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如准备金率)的协同效应 - 注意政策时滞效应和预期管理